
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BEPP)應明光社委託,於 2024 年12月至2025年5月進行一項有關香港市民對跨性別及變性人士人權態度的問卷調查。研究旨在探討公眾在支持尊重跨性別人權的同時,對公共安全與公平等社會制度性問題的觀感與考慮。研究結果已於 2024 年 6 月 28 日明光社年度研討會「吾男吾女——性別的變與不變」中正式發佈。 是次研究共收回有效問卷 789 份,受訪者男女比例約為 4:5,接近八成為基督徒,過半年齡介乎 46 至 65 歲,多數為已婚人士。研究旨在分析香港市民如何在尊重跨性別者人權與維持公共安全、公平原則之間取得平衡,並探索影響市民態度的因素,包括年齡、教育背景及宗教信仰。 主要研究發現 1. 尊重基本人權,但對「變性作為權利」存保留 大部分受訪者理解「跨性別」及「變性」的定義,並普遍接受普世人權價值觀。然而,對於是否應將「變性」視為一項人權保障,態度則相對審慎。 2. 涉及公共資源的支持意願有限 受訪者對動用公共資源支持變性人士持保留態度,特別是不贊同「所有變性/性別重置手術費用應由政府承擔」的說法為最明顯。 3. 對「完成手術」與否有明顯分野 受訪者對已完成手術的跨性別者在教育、服務性、家居等面向的工作參與度表示相對接受;但對未完成手術人士的接受程度明顯較低。年齡愈大、教育程度愈高者,接受程度愈低。 4. 性別與家庭角色觀念仍以傳統人倫為依據 在涉及「女性轉男」者成功懷孕的情境中,大部分受訪者傾向稱其為「母親」而非「父親」,反映市民對家庭角色的理解仍深受傳統性別觀念所影響。 5. 信徒與非信徒皆關注公平與安全 儘管大部分受訪者為基督徒,但整體分析顯示,信徒與非信徒均以「人身安全」與「資源公平」為核心考量,態度趨同。 6. 公眾支持法律與道德需公民參與 超過半數受訪者認為,若法例牽涉道德價值判斷,應進行公眾諮詢,而不應僅由法庭作出決定,並認為社會已準備好公開討論與性別有關的議題(如跨性別婚姻等)。 結語與政策意涵 本研究結果顯示,香港市民在尊重跨性別人士人權方面持基本正面態度,然而在具體政策執行上,尤其涉及公共資源分配、安全保障與制度公平時,普遍仍持審慎甚至保留立場。 📌 相關報導連結: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