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團隊發表效率測量模型構建的研究成果

研究團隊於學術期刊「運籌學」(Operations research)發表題為「常規可變規模收益生產前沿和效率測量」(Regular Variable Returns to Scale Production Frontier and Efficiency Measurement)的學術文章,分析了常規可變規模收益生產技術的構建及其效率測量的應用。有關研究為研究資助局2021/2022年度本地自資學位界別競逐研究資助計劃下的「教員發展計劃」資助項目「結構效率測量的統一框架:理論與應用」(UGC/FDS15/E02/21)成果的一部分。 論文摘要(英文):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empirical production frontier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the variable returns to scale frontier, has a convex technology set and displays a special structure in Read More …

研究團隊發表效率測量模型構建的研究成果

研究團隊於學術期刊「生產力分析雜誌」(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發表題為「部分凸生產技術及效率測量」(Partially Convex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Efficiency Measurement)的學術文章,分析了部分凸生產技術的構建及其效率測量的應用。有關研究為研究資助局2021/2022年度本地自資學位界別競逐研究資助計劃下的「教員發展計劃」資助項目「結構效率測量的統一框架:理論與應用」(UGC/FDS15/E02/21)成果的一部分。 論文摘要(英文): Economists tend to believe that production technology should exhibit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first and then constant and finally de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called regular variable returns to scale Read More …

研究團隊於「第十一屆香港經濟學會雙年會」發表成果

研究團隊於「第十一屆香港經濟學會雙年會」 (The 11th Hong Kong Economic Association Biennial Conference,2023年12月14-15日)中分別發表 “Partially Convex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Efficiency Measurement” 以及 “Assessing the Structural Efficiency of Hong Kong Public Hospital Sector During COVID-19 Pandemic” 兩項研究。有關研究為研究資助局2021/2022年度本地自資學位界別競逐研究資助計劃下的「教員發展計劃」資助項目「結構效率測量的統一框架:理論與應用」(UGC/FDS15/E02/21)成果的一部分。

研究團隊發表效率測量中數據處理的研究成果

研究團隊於學術期刊「國際電子與計算機科學進展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s in Electronics and Computer Science)發表題為「在數據包絡分析中為有限數據的輸入選擇代理」(Selecting Proxies for Inputs with Limited Data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的學術文章,建立於數據包絡分析中為有限數據選擇輸入代理的方法。有關研究為研究資助局2021/2022年度本地自資學位界別競逐研究資助計劃下的「教員發展計劃」資助項目「結構效率測量的統一框架:理論與應用」(UGC/FDS15/E02/21)成果的一部分。 論文摘要(英文): Model selec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 specific case is choosing proxies for inputs/ outputs when Read More …

研究團隊於「跨學科視角下的香港」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成果

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與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梁保全香港歷史及人文研究中心合辦「跨學科視角下的香港」國際學術研討會—歷史、文化、經濟及公共政策(2023年6月23-24日),旨在邀請海内外各範疇的香港研究學者展示其前沿研究成果,以促進學科間的對話。 研究團隊於公共政策(當代)小組中分別發表 “Estimating the Potential Gain of the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以及 “Assess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Public Acute Care Hospitals in Hong Kong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兩項研究,研究採用結構效率模型分析了大灣區和香港經濟聯繫的潛在收益,以及分析了 COVID-19 對整個香港公立醫院系統產能影響。有關研究為研究資助局2021/2022年度本地自資學位界別競逐研究資助計劃下的「教員發展計劃」資助項目「結構效率測量的統一框架:理論與應用」(UGC/FDS15/E02/21)成果的一部分。 是次會議的會議綜述見此連結。

研究團隊發表效率測量於環境、社會及管治(ESG)投資的應用研究成果

研究團隊於學術期刊「國際商務與金融研究」(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e)發表題為「了解 ESG 的資源部署效率和財務績效:DEA 方法」(Understanding resource deployment efficiency for ESG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 DEA approach)的學術文章,分析了效率測量於環境、社會及管治(ESG)投資的應用。有關研究為研究資助局2021/2022年度本地自資學位界別競逐研究資助計劃下的「教員發展計劃」資助項目「結構效率測量的統一框架:理論與應用」(UGC/FDS15/E02/21)成果的一部分。 論文摘要(英文): COVID-19 has stimulated additional research interest on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and ESG in both academia and industry. This study adopts Read More …

李樹甘博士研究建立量度「結構效率」的統一框架

項目名稱:結構效率測量的統一框架:理論與應用 資助來源:研究資助局2021/2022年度本地自資學位界別競逐研究資助計劃下的「教員發展計劃」 首席研究員:李樹甘博士(經濟及金融學系署理系主任、副教授,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資助金額:HK$1,036,250 項目年期:24個月   經濟及金融學系署理系主任李樹甘博士獲研究資助局撥款資助的項目名為「結構效率測量的統一框架:理論與應用」。他說,量度效率,特別是群體效率(又稱結構效率structural efficiency)的應用研究,在香港公私營部門不太普遍,但這對公營部門和商界十分重要,因為它能找出低效率的源頭,有助制訂更佳的資源投放決策。 李博士接受《樹仁簡訊》訪問時表示,效率是公營部門能否以最具成本效益的投入達致政策目標,公司和行業能否維持盈利能力,以及經濟區域內部和跨經濟區域的資源能否分配得宜的關鍵。所謂效率,是指生產單元的當前表現,與生產單元可以執行的最佳表現的對比;而低效率是指生產單元未達到其所能達到的最佳表現。 李博士說,找出一個群體效率低下的主要來源,不但有助決策者制定解決該有問題生產單元的正確措施,有時候也可以讓決策者衡量群體效率還有多大的改進空間。「目前,有關效率的應用,主要關注個體效率,而不是整個群體的效率。因此,我們開展的項目旨在開發一套統一的框架(framework)來衡量群體效率,即結構效率。」 現存的結構效率理論框架,包含了4個詳盡且互斥(mutually exclusive)的組成部分(括號內者): (1)單個生產單位內部投入的利用效率(總技術效率); (2)單個生產單位內產出組合的效率(總分配效率); (3)子組內資源分配的效率(組內再分配效率); (4)子組間資源分配的效率(組間重新分配效率)。 但現時應用此理論框架有非常大的限制,包括需假設固定價格、同質性的生產技術、可移動的投入、以產出為生產目標等。 李博士說,以公立醫院為例,通常公營服務有固定產出服務指標,所以會先定了產出再看使用投入的效率,但研究私人企業的時候則不能這樣做。以餐飲業為例,由於連所集團分店的規模是已經固定了,所以只能從聘用員工方面,即僱用多少人為最佳選擇,去量度效益。過去的相關研究,由於沒有詳細考慮到這固定情況,導致決策錯誤,未能將效率轉為最大化。 在區域經濟上,李博士指出,內地各省市擁有的資源、技術和價格也截然不同,有別於香港的公立醫院和餐飲業,因此,他會因應中國內地的情況,建立另一個量度框架,以期能作出準確的量度,協助中國內地各地區提升結構效率。 李博士的研究團隊計劃建構的統一框架,是在現存的理論框架的基礎上,把不同的價格、不同的生產目標(不同的向導)、異質性的生產技術和不可移動的(固定的)投入,即把因應不同部門/行業和情況作出的假設,整合到框架中。這個新框架會應用於以下3個實證案例研究: (1)公營部門——香港公立醫院部門,其政策目標包括固定產出與服務數量; (2)中國內地區域經濟,包括異質性技術和價格; (3)香港餐飲業,包括以固定投入運作。 李博士的研究分3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整理好理論的框架。第二階段開始收集數據和程式編寫。第三階段是估算效率和分析數據。不同階段的工作有可能同時進行。 對於在研究中將要面對的困難,李博士表示,訂定框架理論需要艱深的數學模型與程式編寫,幸好共同研究員李崇高博士(Dr. S.K. LI)是這方面的專家。此外,實證研究的時候,需要蒐集企業/機構業務的詳細資料,例如:各分店或機構的面積、租金、員工數目等。在第五波疫情前,他已取得一些企業的同意,提供相關資料;但疫情爆發後,收集數據有一定困難。 談到今次研究的應用性,李博士表示,理論上只要有投入和產出,無論是公營機構、私人企業,以至於學校,都能應用他的量度框架,把有限的資源作出最合適的調撥,從而令效率最大化。「相信我們的研究能有助高層管理人員善用資源,使公司達致最有效率的運作。而政府官員和商界從業者也將能更了解其結構效率,因而能做出卓越的策略規劃。」 原文連結:《樹仁簡訊》2022年5月及6月號 –  李樹甘博士研究建立量度「結構效率」的統一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