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BEPP)受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委託,於 2025 年 4 月至 5 月期間進行「香港教會的家庭友善措施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本地教會在推動家庭友善政策方面的實況與挑戰。研究結果已於 2025 年 6 月 27 日「家多一點——家庭友善在教會」週年研討會上正式發佈。
本研究採用網上問卷形式進行,共收集有效問卷 403 份,涵蓋不同宗派、堂會規模及信徒角色。
主要研究發現
1. 家庭友善理念受普遍肯定,但高度認同者不多
調查發現,約七成受訪者認為其堂會是「家庭友善教會」,但評分平均為 5.06 分(滿分 7 分),顯示雖具一定認同,惟未達「非常友善」水平(6 分或以上)。
同時,信徒普遍高度認同家庭價值與信仰核心息息相關——如「教會有責任推廣家庭價值」(6.16 分)及「促進家庭關係和諧是信仰核心之一」(6.15 分),但在具體承擔上,如「教會應協助維繫家庭生活」與「提供家庭友善環境」的認同程度則較低(分別為 5.69 與 5.70 分),反映「應然」與「實然」之間存在落差。
2. 可行性評分以「參與式」與「短期彈性」措施為高
在具體政策可行性方面,獲最高評分的措施包括:
- 邀請同工家人參與教會活動(5.86 分);
- 推行侍產假(5.58 分);
- 彈性上班時間(5.54 分);
- 延長產假後無薪假(5.39 分)。
相對地,涉及長期承諾或財務制度變更的建議(如安息年、超時津貼、理財支援、攜同寵物上班)均獲較低評分(約 4.2–4.9 分),並顯示意見分歧大。
3. 堂會推行障礙主要來自資源與制度結構
對於未能推行家庭友善政策的原因,受訪者主要指出:
- 堂會財政限制(58%);
- 教牧人手不足(54%);
- 行政架構限制(49%);
- 神學觀念因素則相對較少(13%)。
整體反映信徒對政策理念認同度高,但現實資源與制度安排仍未能充分配合。
4. 不同角色對政策可行性看法存在差異
調查亦揭示堂會內部角色差異所帶來的認知落差:
- 教牧同工對涉及金錢與制度的措施評分偏低,如「超時津貼」得分為 3.37 分;
- 長執與會友則整體給予較高支持,例如在「提供晉升階梯」、「產假安排」上均給予 5 分以上;
- 導師與組長在實務支援與制度支援項目上評分較低,顯示對執行層面資源感受不足。
這些數據顯示,政策成效不僅取決於理念接受度,亦需考慮不同層面參與者的實際需要與角色差異。
5. 堂會規模直接影響政策實踐能力
在資源設施與人力支援方面,大型堂會(201 人以上)整體評分顯著高於小型堂會(50 人或以下),包括:
- 提供足夠設施:大型堂會平均 5.09 分,小型堂會為 4.28 分;
- 提供事奉訓練與支援:大型堂會 4.85 分,小型堂會 4.08 分;
- 舉辦家庭互動活動:大型堂會略高於中小型堂會。
唯一例外為「營造家庭友善氛圍」,得分最高為中型堂會(4.84 分),可能因為其資源與靈活性之間取得相對平衡。
分析與建議
明光社在研討會中指出,教會若真誠實踐「家庭為本」的理念,需從以下三方面作出反思與行動:
- 重視教牧同工實際需要與合理待遇
傳統觀念不應阻礙對教牧薪酬、工時與福利的合理安排,教會應建立務實的金錢觀與制度配套。 - 實踐彈性與關懷政策,兼顧同工與會友
包括調整會議模式、合併營會地點、提供彈性工作安排,促進教牧與家庭的平衡。 - 深化堂會內部角色對話與制度設計參與
鼓勵教牧、長執與事奉者坦誠溝通角色期望與限制,在政策制定中納入不同角色的觀點與需要。
結語
是次研究為本港首個以家庭友善政策為主題、聚焦教會制度層面的量化調查,顯示堂會在理念上支持度高,但在制度化推行方面仍需努力。本中心盼望持續透過實證研究,協助不同界別在公共政策與宗教實踐之間尋求可持續、以人為本的發展方向。
📌 相關報導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