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消息
研究團隊發表香港教會的家庭友善措施的研究成果
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BEPP)受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委託,於 2025 年 4 月至 5 月期間進行「香港教會的家庭友善措施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本地教會在推動家庭友善政策方面的實況與挑戰。研究結果已於 2025 年 6 月 27 日「家多一點——家庭友善在教會」週年研討會上正式發佈。 本研究採用網上問卷形式進行,共收集有效問卷 403 份,涵蓋不同宗派、堂會規模及信徒角色。 主要研究發現 1. 家庭友善理念受普遍肯定,但高度認同者不多 調查發現,約七成受訪者認為其堂會是「家庭友善教會」,但評分平均為 5.06 分(滿分 7 分),顯示雖具一定認同,惟未達「非常友善」水平(6 分或以上)。 同時,信徒普遍高度認同家庭價值與信仰核心息息相關——如「教會有責任推廣家庭價值」(6.16 分)及「促進家庭關係和諧是信仰核心之一」(6.15 分),但在具體承擔上,如「教會應協助維繫家庭生活」與「提供家庭友善環境」的認同程度則較低(分別為 5.69 與 5.70 分),反映「應然」與「實然」之間存在落差。 2. 可行性評分以「參與式」與「短期彈性」措施為高 在具體政策可行性方面,獲最高評分的措施包括: 邀請同工家人參與教會活動(5.86 分); 推行侍產假(5.58 分); 彈性上班時間(5.54
研究團隊發表中學生對職專教育培訓認知的研究成果
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BEPP)與多個本地教育及青年組織合作,完成一項有關本地中學生對職業專才教育(Voc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簡稱VPET)認知與態度的研究。是次研究旨在了解VPET在學生心目中的定位,以及這些觀感如何影響其升學選擇,並進一步就香港職專教育的未來發展方向提出具體建議。 研究由BEPP聯同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港九勞工社團聯會、青年事務委員會、香港內地經貿協會、職專教育委員會及香港人才大融合促進組共同進行,並獲香港教育研究院支持。研究採用問卷方式,經由學校發放予中三至中六學生,最終收回204份有效問卷,當中八成以上為中五學生。研究結果於2025年8月4日記者招待會發佈。 主要研究發現 1. 學生對職專教育的認識有限 儘管約六成半受訪學生表示曾聽過VPET,惟只有17.6%表示「清楚知道其內容」,另有34.3%從未聽聞相關詞語,反映普及推廣工作仍有進一步加強的空間。 2. 社會觀感與刻板印象依然存在 多數學生認為社會對VPET的印象偏向負面。55%受訪者同意「成績較差才會選擇VPET」這一說法,突顯相關教育模式仍面對根深蒂固的偏見。 3. 傳統學位路徑仍為主流選擇 學生對升學途徑的首選依然以八間教資會資助大學為主,其次為副學士、高級文憑及銜接學位課程。與此同時,僅有9.8%學生清楚知道「應用科學大學」制度,而61.3%從未聽過,顯示與VPET相關的升學選項未受廣泛認知。 4. 升學決策重視興趣與前景 學生在高中選科及大專升學時普遍以個人興趣及未來職業前景為主要考量因素,反映他們傾向選擇能夠結合興趣與實際發展的課程。 5. 家長對學生升學選擇具重大影響 研究顯示,學生在選擇升學路徑時,父母的意見影響最大,超過學校老師及同儕,突顯家庭因素在教育決策中的主導地位。 政策建議 為回應研究結果,研究團隊提出以下六項政策建議: 推行以興趣為本的職業規劃支援:建議在中學早期實施以興趣導向的職涯規劃,協助學生認識自身強項,並銜接職專教育路向。 提升應用學習課程(ApL)的質素與認受性:強化ApL課程與業界需求的對接,並爭取其在DSE中取得與學術科目同等地位,鼓勵更多學校開設。 改善社會觀感,推廣雙軌制度:建議長遠推行類似德國的「職學雙軌制」,拓展職專教育的社會定位,並引入更多行業參與。 強化與高等教育的銜接機制:容許完成認可職專課程的學生報讀大學課程,並發展資歷轉換橋樑課程。 建立清晰的職業進階路徑與就業支援:包括技術員認證制度、與業界合作的實習訓練安排,以及稅務或培訓激勵政策。 對接再工業化與新興行業需求:推動VPET課程涵蓋先進製造、綠色科技、人工智能等範疇,與香港的產業發展方向接軌。 研究揭示職業專才教育在中學生中的認知度仍有待提高,並顯示即使學生在選擇升學時重視興趣與前景,但現行制度與社會觀感仍令職專教育難以成為主流選項。研究團隊期望透過具體政策建議,為香港構建更具彈性及多元的教育生態,發揮職專教育在培育未來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 📌 相關報導連結: am730報導
「第十屆家庭學術研究暨論壇」圓滿舉行
由維護家庭基金、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及香港明愛家庭服務聯合主辦的「第十屆家庭學術研究暨論壇」於2025年6月23日香港樹仁大學舉行,吸引超過170位來自學界、教育界、社福機構及宗教團體的代表出席。論壇由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BEPP)主任李樹甘博士帶領發表《父母親職教養、家庭融洽與子女助人傾向與心理韌性研究》成果。 子女助人傾向與心理韌性受親職影響 研究於2024年12月至2025年4月進行,透過565對父母與子女填寫問卷,作品涵蓋親職方式、家庭氣氛及子女情緒等面向。結果發現,家庭和諧能顯著提升子女的心理韌性與利他行為,並且正向親職教養甚至能抵銷部份父母負面情緒的影響。李博士總結道:「融洽的家庭提供了一個平台,使父母能透過與其他家庭成員的互動,從而有利於子女的心理韌性與及更樂於助人。」 社工與藝人分享實務經驗 倡導陪伴與情感支持策略 在論壇的回應與分享環節中,來自不同背景的實務代表就研究內容發表回應,並從日常生活層面出發,提出促進家庭關係的具體建議。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助理總幹事竺永洪先生認為,建立和諧家庭關係需要三項核心元素。第一,是營造「優質時光」──即讓家庭成員在日常中享有共同的快樂時刻,例如丈夫在子女面前自然流露對妻子的親暱、全家共享輕鬆愉快的早餐時光等,都有助創造正面家庭氣氛。第二,當家庭出現衝突時,應尋求更有效的處理方式,例如向專業社工求助。他強調:「問題不是有沒有吵架,而是如何在爭執中找到令彼此願意再溝通的方法。」第三,則是智慧的親職引導。竺先生分享,自己不會選擇在早上送女兒上學時「訓話」,而是選擇在早餐時以輕鬆語氣閒話家常。「重點不是說多少,而是選對時間,聽懂子女生活裡的困難,這就足夠成為好的開始。」 香港明愛家庭服務總主任鍾凌慧女士則指出,家庭氛圍與父母身教對子女人格成長影響深遠。她表示:「很多時候,單純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是不夠的,因為家庭每一位成員的情緒與健康彼此牽動。」她強調,孩子若在關愛穩定的家庭中成長,更能自然發展出積極的人生態度與應變能力。明愛在服務中推行「品格培育計劃」,針對幼兒至青少年不同成長階段,引導家長與老師培養子女如堅毅、自律、仁慈等特質,並透過「公平」與「感恩」等核心價值,協助他們建立正向世界觀。 影視藝人陳錦鴻先生亦以父親身份分享家庭經驗。他指出,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都有不同的標準與情緒節奏,因此維繫關係的關鍵是「包容與耐心」。他坦言,真正的親職責任始於父母本身的改變,尤其父親角色至關重要。他回憶母親在父親早逝後,以《朱子治家格言》培育五名子女,灌輸中國傳統生活智慧,例如「黎明即起」鼓勵紀律、「灑掃庭除」傳遞責任感等。他與太太亦將這些格言應用於家庭教養中,深信傳統價值觀能為現代家庭帶來穩定與尊重。 李樹甘博士總結:信任長期投資與信仰力量 在論壇尾聲,李樹甘博士再度強調,家庭需要「信任的長期投資」,才能在波動中維持穩定之關係。他以股市比喻親子互動之起落,指出家庭與孩子的聯結不是一時之功,而是靠日積月累的溫暖與耐心奠基。同時,他提到基督信仰在鞏固家庭結構與角色認同上具有顯著作用:信仰能強化父母承諾與包容,讓家庭在困境中依然能彼此扶持。 本次論壇除發表研究外,亦深化學界與實務界對話,提供了從策略到個人層面的落地建議。BEPP將持續拓展相關研究及政策倡議,期望構建「以家庭為本」的公共支持網絡,增強家庭與社會之間的韌性與信任。 📌 相關報導連結: 基督教週報專訪報導 「第十屆家庭學術研究暨論壇」親職教養研究報告嘉賓回應 藝人陳錦鴻家庭和諧秘方 彈性工時比金錢補助更獲支持
Audience Registration: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ong Kong Studies from a Cross-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旁聽登記:第二屆「跨學科視角下的香港」國際學術研討會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ong Kong Studies from a Cross-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has concluded successfully. We sincerely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and participation. 第二屆「跨學科視角下的香港」國際學術研討會已經完滿結束,感謝各位支持參與。 Dear Colleagues and Students,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ong Kong Studies from Cross-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第十屆家庭學術研究 暨 論壇2025 及 發布「父母親職教養、家庭和諧與子女利他傾向」研究結果
子女步入青春期後的成長健康,仍然受著父母和家庭的影響。許多研究均描述青少年精神健康,怎樣會因為父母角色做得不理想,或家庭保護系統的失效,繼而受到威脅。同時,有學者卻反過來,希望觀測到良好的親職參與,和有效運作的家庭系統,可以怎樣達致融洽家庭關係,支援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及提升父母親職參與。可見,各界很努力去進一步了解,爸爸和媽媽在家庭的影響力,如何仍影響每個少年子女的自我價值、生活滿意度、情緒健康,以及心性發展等。 「維護家庭基金」與「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共同建立的「家庭學術研究及論壇平台」已經踏入第十個年頭。今屆將繼續進行香港家庭研究,了解父母參與、家庭和諧度、父母子女雙方的精神健康,及子女助人行為的關係… 等等之間互為影響的關係,一起為香港這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探討在家庭中爸爸和媽媽可以如何發揮角色和合作,令家庭有更強的承載力,守護他們的健康成長。 研究結果發布及論壇 日期: 2025年6月23日(一) 10:00 – 12:30 (9:30 開始接待) 地點: 香港樹仁大學 研究院綜合大樓 賽馬會多媒體製作中心 對象: 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家庭工作者、學者、牧者、親職教育專家 大學交通: www.hksyu.edu/tc/campus/campus-transportation 程序: 1. 發布「父母親職教養、家庭和諧與子女利他傾向」研究結果 2. 合辦機構 回應研究結果 3. 嘉賓爸爸 – 陳錦鴻先生 訪問環節 4. 細說家庭故事 (前線同工的家庭個案經驗分享) 5
【學術講座】8 April Legacy of Wealth and Culture 財富與文化的傳承
Registration link: https://eform.hksyu.edu/view.php?id=47475
Call for Papers: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ong Kong Studies from a Cross-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第二屆「跨學科視角下的香港」國際學術研討會徵稿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ong Kong Studies from a Cross-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has concluded successfully. We sincerely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and participation. 第二屆「跨學科視角下的香港」國際學術研討會已經完滿結束,感謝各位支持參與。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ong Kong Studies from a Cross-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We invite submissions